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驱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发布者:双高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1-17浏览次数:10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向指引,为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凸显职业教育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工作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发挥协同创新的驱动作用,打通“产教合而不深”“科研产业两张皮”的梗阻,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黏合产教创新要素,摆脱“校热企冷”困境

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热企冷”,归根结底是“产”与“教”之间缺乏创新要素的“黏合剂”。产教融合难以走深走实,其根源在于校方选择产教融合资源靶向不准、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动能不足的供需失衡。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集聚融合创新要素,增强校企“黏合度”,形成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循环生态圈。一方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过程中,重视提升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岗位标准的适配度,通过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一流企业,既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适配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充分凝聚院校专家智库团队、博士教师团队、大国工匠团队等高层次师资团队,为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开展企业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助力企业在追求创新发展之路上对适应未来产业趋势的结构化人才储备建立长远而清晰的定位,充分挖掘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平台建设、资源集聚等要素,为职业教育精准对接产业、企业需求的创新模式探索提供方向和思路。校企双向适应、联动,黏合产教创新要素,协同演化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真正摆脱“校热企冷”困境。

推进科教创新转化,破解“科研产业两张皮”难题

科教融汇是“三融”提法中的新概念,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社会各领域变革趋势的积极回应,强化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引领教育教学创新性发展,呼吁将科研创新要素与教育教学相融互汇。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方向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以基础学科创新为主,科研创新主要致力于从技术、工艺创新的角度提升产品的生产品质、效能等,强调对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应用。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领域科研创新存在的鲜明问题是与产业科技创新需求相脱节,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张皮”,通过科研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融汇动能不足、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为了有效推进科教创新转化,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活力,强化技术技能创新积累,通过主动融入区域产业的技术进步链条、融入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融入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致力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此外,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捕捉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型企业的科技创新信号,定期接收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等创新要素及前沿信息的反馈,将其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汇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接地气”的创新。

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视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两翼”,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和组织形态,“新模式何以解决老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的焦点。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主动组建“一把手”主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机制,以国家主导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契机载体,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构建院校、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多主体的共生型命运共同体,长远谋划以创新要素驱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得更深更远,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五金”建设。(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席海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