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混合制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的背景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2020 年国务院推出《“十四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拓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途径,深化“引产入教”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随着全媒体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升级,数字创意、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智能化设计等开始深度融入到设计行业,对从业人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助推学校专业提档升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市数字传媒龙头企业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重庆市混合制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定位于数字产业领域方向,主要围绕广告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从办学体系、治理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领域全面开展工作。目前企业累计投入200万元,派遣师资19名,承担3416学时教学任务,共同培养学生781名。
二、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一)整体合作体系:制度创新,形成“双主体四平台六维度八对接”合作模式。
“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以“二元双制”的制度创新,逐步形成8个方面的对接,共同构建“246”合作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大格局。
利益共同体合作理念
校企“246”合作体系
产业学院运行管理机制
(二) 协同育人改革:以能力为本位,实施“七位对接”。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学习评价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七位对接”,有力促进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功能。
1.人才培养对接“校企共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面向产业发展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育”是产业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实施的关键是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重点是策划共育性课程体系、共育性教学内容、共育性师资队伍、共育性培养过程、共育性教学模式及共育性能力评价体系等,目标是共同培养岗位对接、能力对接的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2.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以数字产业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开展专业内涵建设,通过走访企业进行调研,掌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形势,紧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动态,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相匹配的专业群,使得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实现与产业行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产业学院目前已建成广告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
3.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形成了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校企共建共享课程体系”。将华龙网在华龙芯、安全云、内容云、“1+39”客户端矩阵、智慧数字屏矩阵、“1+39”手机报矩阵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成果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同时对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进行充实,以达到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在以企业为主导的生产项目实训课程中,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动态开发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项目学习获得知识技能点。目前已完成南京梧桐飞盘俱乐部、重庆豪有运商贸有限公司、重庆后坪乡白石村、重庆酉阳县楠木乡红庄村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师资队伍建设对接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提升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实施师资“五大工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多能的创新型教师团队。一是实施“分层分类教师培养工程”,提升打造高水平团队;二是实施“双师培养工程”,建设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三是实施“名师名匠引培工程”,打造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四是实施“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能手工程”,引领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工程”,提升教师队伍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创新处,一是一门课程由多名导师共同授课。二是课程分为多个环节,分别由校内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对学生进行不同生产环节的指导。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工学交替”。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产品制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理抗挫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5.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执行能力。
产业学院以“以岗定教,以学定教,思政融入,素技双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基于任务导向开发“IDE”项目化教学流程。对接岗位核心能力,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6.实践平台建设对接行业企业的产研需求,丰富师生的信息化学习途径。
产业学院已建成融教学、生产和创新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全媒体融合实训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搭建智慧学习环境。该平台技术架构设计按照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采用微服务和云计算技术,已建立“1+4+N”系统架构体系。“1”是指平台的系统配置管理中心,负责基础的站点管理、数据管理、权限管理以及数据的处理等。“4”则是内容发布、课程发布学习、资源管理、在线考试答题。“N”则指在该架构体系下可进行组织层级的无限扩展。
“1+4+N”的系统架构体系
7.学习评价对接技能证书,拓展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通过产业学院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校企合作开发《全媒体运营师》《在线学习服务师》新职业新技术教育培训标准。在项目实训中,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新职业考核标准为指导,以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结合课程实际,融入“赛证”实训内容,多维度开展评价,拓展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生获得“全媒体运营师”、“在线学习服务师”新职业新技术职业资格证书, 3D引擎技术应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两江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成效
(一)实体化运作混合制产业学院,贡献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已获批重庆市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246”合作体系,开发“1+4+N”实践平台,实施“普通班、教改班、工坊班”个性化培养,形成“两元双制、五位对接”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关案例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经济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经验交流10余次。
(二)凝聚优势特色,开展精准化社会服务。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高端数字创意产业设计人才,完成新媒体技术、“全媒体运营师”新职业培训等项目10余项。承办两次“全媒体运营师”重庆市选拔赛、2022年一带一路首届工业产品数字孪生重庆市赛。271名学生获得3D引擎技术应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0多名学生获得“全媒体运营师”、“在线学习服务师”新职业新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已完成商业项目10余项,解决企业关键技术6项,引进项目9项,成果转化6项,转化经费近40万元。
(三)聚焦“校企共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依托产业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巴渝工匠杯”重庆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等赛项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级等级奖30余项。学生成立了重庆梦迈科技等4家公司,实现了自主创业。
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经验总结
(一)经验与不足
1.形成“双主体四平台六维度八对接”的合作体系。
产业学院在“双主体四平台六维度八对接”的运行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该合作模式可以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庆样本,可借鉴、可应用、可推广,具有示范性,为其他高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提供参考。
2.校企培养资源的体系化融合程度不深。
目前校企合作在培养环节,主要是采取教学标准和师资标准的过程培养,除部分资源课程纳入校级资源库建设外,企业培养资源还未全面融入专业和专业群培养过程。
3.校企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力度不够。
产业学院成立以来,进行的校企合作工作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将校企合作实现在全方位上,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上,还未能形成很好的社会服务协同效应。
(二)下一步举措
1.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考核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可持续发展优势,实施多类型、多维度的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
2.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深化和拓展产业学院的新功能, 推进多元主体一体化融合、 实体化运作,形成紧密型产教联合体,打造成省级及以上示范性职教集团。
3.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基地。
聚焦服务重庆数字创意产业,升级校内、校外生产实训的产业基地,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打造人才培养、岗位孵化、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4.打造教师的发展阵地和融合团队。
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育有“工匠特质”的骨干教师以及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
5.筹建全国技能培养和赛事基地。
努力打造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借助大赛集训、参赛和条件保障,整体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前端水平,扩大专业引领力。
6.提升共同面向社会服务能力。
重点打造国家和重庆市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面向数字创意产业群体,对数字产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更新、补充和拓展培训,助推行业企业的人才提质升级。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唐春妮 重庆龙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程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