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江苏句容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当地农民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代表着农民兄弟对赵亚夫亲切淳朴的褒奖。前几年,单位邀请“时代楷模”赵亚夫前来授课,我终于有机会亲耳聆听赵亚夫事迹报告,当面向他学习请教,课后,我又专门到赵亚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实验田”——茅山老区戴庄村参观学习,了解到更多赵亚夫的动人事迹。
“这辈子就想为农民做点实事”
赵亚夫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爱着农村,这辈子就想为农民做点实事。还记得1963年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就写下了‘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心愿。没有什么追求,比奉献农民更有意义。”2001年,曾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亚夫从领导岗位上退休。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看到茅山老区尚未脱贫,农民还没富裕起来,放不下农村和农民的他,选择到贫困落后的戴庄村继续发光发热,努力让一个穷困的老区农村实现真正的小康。
20世纪80年代,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吃到了草莓,也见识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种这个肯定能赚钱。”回国时,赵亚夫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株宝贵的原种草莓苗,带回到适宜栽种的镇江句容白兔镇。农民不懂技术,他就免费教授;农民心里没底,他就无偿兜底。种植成功的第一年,白兔镇的草莓收益就超出常规农作物两倍。草莓的成功推广,一下子让赵亚夫成为了当地的“大名人”,也带动了大批的农民致富。农民通过种草莓盖起了茅山老区的第一批楼房,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这些楼房为“草莓楼”。
几十年来,赵亚夫与农民一样在地里摸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赵亚夫说,他刚到戴庄推广“越光”稻种植,就遭遇了冷板凳,老百姓以为他是农科所退休后兼职来推销苗木、化肥和农药的,不相信有人愿意帮人赚钱,自己却不收钱的。他不顾农民的不解,一遍遍向农民保证:“我们向试种的农户免费供种苗、免费供肥料、免费供技术,不管收成好坏,每亩以1200斤水稻市价保底,低于这个数量,我来补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几位村民动心了。村民杜仲志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愿意尝试种植。让杜仲志没想到的是,“越光”稻虽然产量不算高,但加工出来的大米品质极好,一斤竟然卖到8元。第二年,戴庄村一下子就有20多户村民争种“越光”稻。
“他当时到戴庄来,说发展有机农业,桃子种出来能卖五块钱一斤。老百姓听到之后说,我们的桃子一块钱卖三斤,你五块钱一斤,不是天方夜谭吗?”戴庄村原党委书记李家斌回忆起赵亚夫刚到村里时的艰难处境。赵亚夫没有辩驳,默默带着农科所的专家在流转的175亩岗坡地建起示范园,教农民技术,还付农民工资。不久,“天方夜谭”变为现实。凭着有机水稻及水蜜桃、葡萄、无花果等高经济附加值的水果种植,示范园亩产收入比常规栽培提高了四到五倍。
赵亚夫无私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十多年来从未依靠手中的技术、引进的项目和创造的价值谋取个人利益。他每年为农民义务上课上百次,编写实用科技读物超百万字,引领帮助百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却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和额外的报酬。几十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送到哪儿,致富的种子就播到哪儿。他先后推广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250多万亩土地,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赵亚夫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清廉朴素的本色。赵亚夫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有很多老板请我当顾问,可我没有精力,我要帮农民做事。我的工资足够用了,钱多了我也不会花。农民这样尊重你,就是最好的报答,比金钱宝贵得多。”
“每往前走一步,都要做好调查研究”
有人问赵亚夫怎么才能获得农民的信任、支持和积极配合?他说,每往前走一步,都要做好调查研究。在戴庄,赵亚夫和当地干部群众前前后后搞过四次全村大调查。
第一次是2003年,对村庄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经营情况、产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这次调研之后才推动全村开始搞有机农业。第二次是2005年,当时搞发展规划,为了弄清楚劳动力结构、土地流进流出、劳动力的转移情况,花了十多天时间调查了包括戴庄在内的560多户,搜集了一大沓资料。2012年又调查了一次,重点调查劳动力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多一点的人口已经出村了,留下来的占49%多一些,劳动力平均年龄57.5岁,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半文盲的占到70%,50岁以上的男性加妇女劳动力占到80%,这次调查完之后,赵亚夫明白了“谁来种地”是个摆在眼前的问题。最后一次是关于畜牧生产的调查,农村的家庭养殖到底还有多少,搞清楚了。
“每往前走一步,必须了解客观的现实,了解农民的意愿,这样才能心里有数。顺着农民的意愿就容易成功,倒着来是不行的。”赵亚夫说他用的是“笨办法”,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问。他对每一次调查的关键数据都记忆犹新,信手拈来。可以说,正是在数据和民意的坚实基础上,动员农户加入有机农业种植、成立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等关键问题才得以迎刃而解;正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间断调研,才让他从数据的“小变化”中发现了“三农”的“大问题”。
有人问赵亚夫忙了这么多年图什么?他说:“这么多年来,我从奋斗中体会到无限乐趣,农民富了,我就有最大的成就感。”赵亚夫曾荣获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把成绩写在大地上”。去年,赵亚夫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赵亚夫一辈子不求个人升迁、不图个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深深感动着我们。
一个人最难得的是永不褪色。上世纪60年代初,赵亚夫递交入党申请书,写道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一个甲子过去了,赵亚夫真正做到了。(陈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