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薪火相传的财富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向卫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据说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爱德华是位德高行洁、博学勤勉、多才严谨的哲学家,他的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而珠克是个酒鬼和赌徒,他的8代子孙中有300多人是乞丐,7名杀人犯和60多个盗贼。这让笔者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家庭或家族,其家风的好与坏,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影响着后人的成长。
“家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国人的文化词典里有关家风的词俯拾皆是,如:将门虎子、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一门忠烈……简单地说,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这种风尚和德行往往由一家之长逐层传递,于是形成家风。或者说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生活态度、处世方式等。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就家庭单个而言,1000个家庭也会有1000种不同,一些具有单个家庭特征的习惯、做法、方式,或作风,应该都属于家风的范畴。但是,归根结底,家风只有两种,即好家风和坏家风。在农耕社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让为安等是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在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好学上进;在经营商业流通的家庭把和气生财、诚信为本作为家训。这些都是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风。当然,还有的家庭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坑蒙拐骗、懒惰贪馋等,这是坏家风。
“养不教,父之过”。家风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与长辈息息相关,是长辈给晚辈一种美德的言传身教,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洗脚》,大意是一位年轻妈妈为儿子洗完脚后,又去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儿子在门外看到了,匆忙跑进浴室打水。妈妈回到房间,发现儿子不见了,忽听门外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发现儿子正吃力地端着满满一盆水,一路走一路洒,并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洗脚!”儿子灿烂的笑容印入母亲心中更是一种由衷的幸福与温暖。在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孝顺的家风在不经意间传递。写到这里,笔者儿时的生活回忆更是涌上心头: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家风是不断变化的。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外甥看老舅,侄女看亲姑。那么看什么呢?就看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员中交流、探讨,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学习、观摩的过程,就是充实、调整自己的过程。当然,对同一起事件或故事,每个家庭从中汲取的教益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和每个家庭主要成员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很重要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做人做事的体验变成准则,变成思想观念,变成自觉,左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外人不让你那么做都很难。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自觉,就是家风。
家风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家风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好的家风的形成都会经历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失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好的家风,教给子女的是优良品质,传给后代的是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自古讲究家风传承。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所说的“这土地”指的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也就是我们的祖国。我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文明史,无论是繁荣昌盛的辉煌时刻,还是濒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期,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厚重而灿烂。在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家风的传承。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我们为何要扫墓祭祖?难道仅仅只是思念祖先、寄托自己的哀思吗?其实不然,这里还有家风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这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远远大于物质财富,因为物质财富是消耗品,最终会化为一缕青烟;而精神财富则如薪火相传。林则徐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看来,林则徐是十分看重家风传承的。因此,我们祭祖,其实就是要继承先祖遗风,抓好自己这一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液之中,这是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脉永久延续、走向辉煌的根本。
家风绝不是某个家庭的私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的和谐美满,更关乎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家国同构,家国难分”,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大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修身和齐家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能管理好家庭的人才是治国之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党员干部来讲,家风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家风不正,党风、政风、民风难清。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发达,同样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汇聚成的力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重视家风的典范。他们虽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在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重视家风建设的楷模,比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他们把公私划得清楚,将公家的东西看作无论如何不可触碰的“禁区”;他们严待家人,从不为谋取私利打开方便之门,用“不近人情”要求和约束家人;他们守住了党员该有的底线和本分,真正做到了公权为公,公权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家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家风”建设,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更是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好的家风是历经若干年、若干代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优秀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礼记·中庸》中说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就包含了无数家庭优秀的家风,先哲们经过仔细观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优秀家风形成的许多家规家训,把优秀家风具体化,条规化,作为自己家庭甚至是全社会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经过历史的横流不断冲击锤炼,至今仍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谈家风,议家风,关注家风,建设家风,这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向卫华)